Posts By nikko



對筆者而言,能有收藏家願意分享心得都是千金難買的機會,所以一旦市面上有這一類的書籍,筆者都會閱讀一下。雖然這類書籍大多不是筆者收藏的相關領域,但是筆者認為很多基本觀念都是相同的,所以這些經驗還是可以用來借鏡的。這本由俄林•卡其(Erling Kagge)所著的「給囊中羞澀收藏家的購買指南(A Poor Collector’s Guide to Buying Great Art)」算是最近出版的收藏心得分享書籍,尤其標題中的囊中羞澀真的是非常吸引人,所以身為囊中羞澀一員的筆者當然一定要買來看看。

一般來說,筆者在購買一本書之前一定會先大略翻一下內容,但是這本「給囊中羞澀收藏家的購買指南」卻是用收縮膜包住,讓筆者沒有辦法稍微翻閱一下。原本以為這是出版商故意如此讓讀者沒辦法在書店看免費書,不過後來發現因為書中有些藝術品(例如:荒木経惟的作品)是含有裸體影像,所以可能是因為如此才使用收縮膜保護。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令筆者失望。如果筆者有機會翻閱這本書的話,是一定不會買的。

當從本書一開始提到作者用五萬美金買下他平生第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筆者就大呼上當。也許是北歐的「囊中羞澀」定義不一樣,對於筆者來說,有五萬美金現金去購買一件畫作的人,根本稱不上是囊中羞澀的人。而書中有許多觀念,筆者更是無法苟同,當然也許因為是這樣,所以作者是個收藏家而筆者不是。其中一點筆者要特別提出來的就是作者卡其認為:要切入收藏界,先買就對了。不需要作功課,先買一些回家擺著看看有什麼感覺。如果所要購買的物品價格很低筆者可能覺得還可以理解,但是筆者真的認為先觀察一下市場行情甚至買些書籍回來閱讀才是正道。而且整本書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作者收藏品的照片,實際的文字內容少得可憐,所以筆者也懶得為這本書多打什麼字,直接就將本書打入冷宮,也希望其他人不要被這本書的標題所欺騙。
有些人喜歡把一些歷史文物裱框起來收藏,如果處理得當,這是一個不錯的保存兼展示的方式。不過如果該件物品要易主的時候,裱框往往就成為一個阻礙判定的障礙。筆者買古董買久了,學費自然也繳得不少,現在看到被裱框起來的文物基本上都會特別小心。



有一天,筆者在逛拍賣網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張由威廉•揚松•布勞(Willem Janszoon Blaeu,1571- 1638年)所製作的亞洲地圖。賣家講得頭頭是道,他說雖然已經裱框起來,但是以他「多年」經驗,覺得這張地圖的紙質是符合相對年份,所以他認定是真跡。當然身為負責任的賣家,如果買到發現是假貨,他願意負擔退貨郵資並全額退費。筆者去函賣家,希望他能夠提供將該圖拿出裱框後的照片。賣家的回應是:這裱框非常高級,光裱框的費用就將近兩百美金,不大可能是假貨,所以他不想破壞這裱框。當然,他強調如假包退。



老實說,筆者收到賣家的回信時,當場笑了出來。因為那框在筆者眼裡實在一文不值。筆者如果收到該物件,第一件事還不是要將圖從框裡取出做判定。如果是複製品,賣家還需要負擔回程運費。所以筆者有點不理解賣家的邏輯。當然,筆者有看到該裱框方式,的確是無法無損封裝地將圖自框取出(當然也是筆者最討厭的裱框方式),所以也只能從現有的照片從嚴判定該圖的真偽。



經過仔細觀察,筆者認為該圖應該是複製品。有趣的是,最後該物件的成交價也不到美金一百八十元,連賣家宣稱的裱框費用都不到。可見幾乎所有的買家都一致認為賣家依多年經驗的「專業判斷」一點都不可信,即使賣家願意負擔退貨郵資,大家連這時間都懶得浪費。果不其然,大概兩週後,同樣一個物件又被同一賣家刊登上來,這次就在物件標題上加上了「複製品」,可見該圖賣出後經買家鑑定是假貨,退了回來。這次起標價五十塊美金,可是卻乏人問津。正呼應了筆者前面所說的:那個裱框,無論當初花了多少錢,根本一文不值。



以筆者接觸過的裱框業者來說,許多根本就欠缺文物保存的基本常識。其實紙類的保存,只要注意一些裱框材質跟固定方式,實際上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紙張露出部分會因為光線及氧化的緣故而產生變化,久而久之,裱框後的紙張會因此產生色差。筆者會認為如果要長時間展示,可以考慮使用複製品,而真跡則偶而拿出來把玩。至於高價的裱框,那真是畫蛇添足,一點都沒必要。

Processing...

About |  Terms |  Privacy |  Contact |  Help |  語言:
Page loading time: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