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DEMOMY,你的线上收藏展示柜。你有放在抽屉内不知多少年的收藏吗?为什么不把它们贴上来与全世界分享?

台灣民主國獨虎票第三版銷大圓戳封

福爾摩沙共和國(Formosan Republic),史稱台灣民主國,為1895年台灣人拒絕被割讓給日本而宣佈獨立的短暫政權。當時台灣民主國政府在台南安平海關稅務司麥嘉林(C.A. McCallum,英國人)的協助下,曾印製了三套史稱「獨虎票」的郵票。儘管被稱為郵票,不過獨虎票也肩負了為當時經濟拮据的民主國政府籌備軍餉的任務,也就是說當時買獨虎票的用途並不是只有拿來寄信而已,很多人也許是基於收集、紀念或是單純只是想要小額捐款(有沒有被迫就不得而知了),也會買一些獨虎票。這封所謂的獨虎票銷戳封就是在這時空背景下誕生的。

台灣民主國的郵戳大致上分為兩個版本,一大一小。大圓戳通常為黑色,上面有「Formosan Republic.Taiwan」字樣。小圓戳通常為藍色,上面有「Taiwan Republic.Tainan」字樣。雖然關於獨虎票的第一手文獻不多,不過坊間集郵界的共識是小圓戳大部分是用於郵政,大圓戳似乎就只是個支付憑證。由於當時規定從台灣寄出的郵件必須要貼有獨虎票才能夠放行,有些經由民信局運送的郵件,也是先貼有了獨虎票並銷戳之後再行運送,所以很有可能這些銷有大圓戳的郵件上的獨虎票實際上並不是郵資已付的證明而是一種完稅或是受檢證明。這也是為什麼後世集郵家在研究獨虎票的實寄封的時候會遇到許多不解的問題,比如說信封上貼的郵資似乎高得不成比例而且跟目的地的遠近毫無關連。

這張獨虎票銷戳封很明顯地並不是拿來寄信用,可是上面卻有全套的獨虎票並銷有1895年9月26日的大圓戳,所以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人買來銷戳留作紀念的。這系列的西式銷戳封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糨糊塗得非常大氣,而且是直接在信封上抹成一片再貼上郵票,跟一般先塗在郵票背後再黏上信封的方式不一樣。而且這信封上左邊的郵戳很明顯是在糨糊半乾的情況下就銷戳...
继续阅读...  

1932年嘉義大通明信片

這張明信片的封面照片為嘉義大通(今嘉義市中山路一帶),圖上右側的八角圓頂建築物則為嘉義衛生公館。1906年梅山地震之後,由於城牆毀損嚴重,日本政府將嘉義市重新規劃,衛生公館就在這時空背景下於1909年落成。陳澄波於1927年所繪的《夏日街景》出現的橘色圓形屋頂的建築物即為嘉義衛生公館。該建築於1944年二戰時期因美軍空襲的關係被拆除。



(圖上照片的古今對照圖)


(拍照的地點為嘉義市中山路與公明路交會口的中央噴水池往中山路方向照去)
這張明信片是1932年(昭和7年)5月1日從臺灣嘉義寄往加拿大多倫多(Toronto, Canada),並貼有一張四錢的田沢切手。寄件者在信上有提到他正在熱帶的一個小鎮,當地盛產甘蔗、香蕉以及稻米。收件人為古因洛克小姐(Ms Gouinlock),而信上的地址只寫著沃爾默路(Walmer Road)。由此可知收件人應該是加拿大知名建築師喬治•華萊士•古因洛克(George Wallace Gouinlock,1861 –1932年)的女兒蘿拉•亨廷頓•古因洛克(Laura Huntington Gouinlock,1890–1982年),因為古因洛克為自己所興建的住所就位於沃爾默路,而他只有一個女兒。...
继续阅读...  

1902年寄淡水英國領事館(紅毛城)實寄封斷片

這斷片為1902年3月15日由英國伯克郡雷丁鎮(Reading, Berkshire)寄至位於福爾摩沙的淡水英國領事館(H.R. British Consulate, Tamsui, Formosa),也就是今日的淡水紅毛城。在集郵術語中,所謂的斷片是指將信封郵資及郵戳的部分裁切保存(不一定保有寄件人及收件人的訊息)。還好這張斷片人保有收件人資訊,因為這份報紙的收件人正好是當時英國駐淡水領事累門得•巴格斯•雷亞得(Raymond de Burges Layard),當然當時福爾摩沙由日本統治,所以雷亞得是屬於駐日代表。一般來說,集郵還是傾向保存完整的實寄封,不過當初的保存者會選擇將這信封裁剪倒是情有可原,因為這信封原本是用來郵寄報紙或是大型印刷品之類的郵資預付包裝紙。有可能是因為大小的關係,導致原本的信封被裁切保存。原本英國有所謂的報紙稅,一直到1870年,英國才改成隨郵資徵收,並推出了這款包裝紙。註冊有案的報社可以直接購買一張1/2便士(Penny)的郵資預付包裝紙,然後直接透過郵政系統將報紙寄到收件人處。


(本斷片與未使用報紙包裝紙的對照合影)

不過很明顯地,這份報紙包裝紙上面還多貼了兩張1/2便士郵票來補足郵資(uprated)。這點就比較有趣了,因為1/2便士郵資的寄送範圍僅限英國本土,所以要寄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福爾摩沙,自然需要補貼差額。但當時的國際郵資是2.5便士起跳,為什麼這份報紙卻只貼了1.5便士的郵資呢?那是因為淡水英國領事館是屬於大英帝國的領土,而在大英帝國境內傳遞的信件的郵資比國際郵資便宜,是以1.5便士起跳,才會有這種情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張斷片上面並沒有日本帝國郵政的到達戳,因為這份報紙應該從頭到尾都是由英國皇家郵政來運送,並未經手他國。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小細節是原本報...
继续阅读...  

1614年德文版《世界誌》(Cosmographia)

這本書為1614年德文版的《世界誌》(Cosmographia)。該書的作者為德國學者賽巴斯汀•敏斯特(Sebastian Münster, 1488- 1552年),他在1544年出版了當時膾炙人口的《世界誌》。敏斯特是一名希伯來文教授,關於他的平生記載並不豐富,據信他從未離開過德國。不過藉由他所接觸到的各種書籍,敏斯特將來自各地的資料彙整而成一本介紹全世界地理、人文風俗的大全。尤其特別的是,與同時期書籍相較而言,《世界誌》裡面的插圖極多。以這本1614年德文版為例,全書前面二十六張跨頁地圖,內文還有將近七十張跨頁插圖,以及將近四百張小插圖,全部都是用木刻板精心雕繪出各地的風土民情。這讓《世界誌》一推出就一炮而紅,成為十六世紀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從1544年一直再版到1628年,將近依百年的時間內總共再版二十四次,可以想見其風靡歐洲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敏斯特於1552年逝世,之後的再版以及增添的內容都是由原出版商亨利希.彼得利(Henricus Petrus ,1508-1579年)及其子賽巴斯汀.彼得利(Sebastian Petri,1546 -1627年)繼續負責編輯。《世界誌》有德文、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及捷克文等版本,但沒有英文版,實際上英文在當時還算相對冷門的語言,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末才逐漸取代法文成為現今國際語言的地位。


《世界誌》標題頁及作者肖像

《世界誌》在歐洲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的原因並非其暢銷的程度,而是在於書中廣泛地向歐洲介紹了關於全世界的敘述。書中許多資訊及知識在現今看來當然是過時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它確確切切地反映了十六世紀歐洲民間的世界觀。舉個例子來說好了,這本書出版的年份在中國為明朝萬曆四十二年,當時的明朝人對於世界的邊緣是如何看待的?他們知道美洲或是歐洲嗎...
继续阅读...  

臺灣熱蘭遮城建城初期樣貌圖

這張臺灣熱蘭遮城圖(Fort de Zeelande ou de Taiovang)最初是出現於1704年出版的《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相關之航行記錄》(Recueil des voyages qui ont servi à l'établissement et aux progrès de la compagnie des Indes Orientales, formées dans les Provinces Unies des Païs-bas,之後內文簡稱《航行記錄》),作者為雷內•奧古斯特•康斯坦丁•德•雷納維爾(René Auguste Constantin de Renneville,1650-1723年)。雷納維爾出生於法國,由於他支持新教的立場,一度於1699年出走至荷蘭。他於1702年回到法國後,立即就被關進著名的巴士底監獄(Bastille), 一直到1713年才被放出來。雖然巴士底監獄在歷史上惡名昭彰,不過實際上其環境相對來說並不惡劣,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雷納維爾有辦法在獄中持續寫出了各種書籍及詩篇,而這本書寫成的時間正值他剛從荷蘭回到法國被關的時候。

本圖是出自於1725年版的《航行記錄》,不過與1704年的初版無異。其實這本《航行記錄》是根據荷蘭史學家艾薩克•科梅林(Isaac Commelin,1598-1676年)於1646年出版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Begin ende voortgangh van de Vereenighde Nederlantsche geoctroyeer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一書為基礎而寫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許多學者宣稱本圖是參考收錄於1646年出版的原始圖,這點是值得存疑的。因為以目前...
继续阅读...  

台灣民主國獨虎票第二版五十錢四方連

這是一張由臺灣民主國第二版的五十錢郵票所組成的四方連,上面還銷有1895年9月10日的大圓戳。臺灣民主國,又稱福爾摩沙共和國(Formosan Republic),為1895年清朝因甲午戰爭戰敗割讓台灣後,由台灣人(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劉永福本來就很想造反)宣佈獨立而成立的短暫政權。自5月25日宣佈獨立後,於10月21日台南城破宣告終結,中間只相隔184天。在台南安平海關稅務司麥嘉林(C.A. McCallum,英國人)的協助下,台灣民主國於八月中旬發行了第一套郵票。由於時間倉促,第一版郵票採用刻印蓋章在白紙上的方式製造,但由於使用的金屬較軟(應為銀製),該印很快就磨損不堪使用。

當局約於八月底嘗試推出做工較精細的第二個版本,面值一樣有藍色30錢、紅色50錢及紫色100錢3種。這版本改用進口的機械製紙張,上面有模糊的「1101」水印,雖然仍是使用有機染料,但品質與顏色較第一版已經進步不少。這版開始,郵票間有打孔,不過票孔似乎是使用縫紉機穿刺出來的,孔距並不一致。由於從廣東訂製的版模不久後即運到,做工遠比第二版的精細,所以第二版出現的時間極為短暫,據信只有短短數日。由於數量過於稀少,實際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集郵界根本不知道有這一版的存在。尤其許多早期文獻只記錄台灣民主國兩版郵票的存在,文中的「第二版」其實是現今的第三版。一直到1924年開始,一些集郵家如歐費爾(H.R. Oldfield)才開始發現所謂的「第二版」其中似乎有兩種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二版的虎尾指向左上角而第三版的虎尾朝上。

獨虎票的銷戳從第二版開始出現比較多大圓戳。不同於小圓戳上面的「Taiwan Republic ‧Tainan」,大圓戳上面的字樣為「Formosan Republic‧Taiwan」。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四方連上面雖然銷...
继续阅读...  

台灣民主國獨虎票「米老鼠」偽票

偽票在集郵界算是司空見慣,也很少有集郵人士會去蒐集偽票。不過這套俗稱「米老鼠」的台灣民主國偽票卻是非常的有趣。其實早在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時,許多外國的集郵人士就已經虎視眈眈地想要收藏該票,畢竟大家都知道連當時的中國都打不過日本,臺灣民主國的黑旗軍大概也撐不了多久。臺灣民主國能撐多久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但是注定會滅亡的國家所發行的郵票,大家就很有興趣了,當時香港的報章雜誌就已經在密切注意臺灣獨虎票的相關訊息。熱門的東西自然就有人想要仿造,而這套「米老鼠」偽票就是當時的產物。

這套偽票特別的地方在於其出現的時間非常地早,在臺灣民主國還沒滅亡之前,這套偽票就已經出現了,相傳這套偽票其實是源自日本,而且其做工反而比真正的獨虎票還精細許多。這套偽票之所以會被戲稱做「米老鼠」,主要是因為上面的動物圖案臉上有一個「米」字圖樣,而之所以稱之為動物是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上面這隻到底是什麼生物。既然不是老虎,那麼大概就是老鼠了,所以這就是米老鼠名稱的由來。真正的獨虎票只有三種面額,這套偽票卻有數種不同的面額,而且同一面額還有不同色彩的情況。上面的郵戳也是千奇百怪,有判金型、長方形及圓形等,甚至還有郵戳跟背膠同時存在的情況。當時人在台灣報導臺灣民主國起落的第一線記者詹姆士‧戴維遜(舊譯名為達飛聲、禮密臣或是大衛孫,James Wheeler Davidson,1872-1933年)提供了許多關於獨虎票的第一手消息,也可以算是當年臺灣獨虎票的權威。不過在他1903年所著的《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裡面所附的台灣民主國郵票插圖竟然就是這套偽票,算是變相的「官方」認證,由此可知這套米老鼠在當時已經是廣為流傳。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書中所刊載...
继续阅读...  

早期蛋清照片 台灣臺北城之景

這是一張珍貴的台灣早期蛋清照片,背面有標註為「台灣臺北城之景」。可惜的是該照片的保存狀況不佳,筆者透過幾道簡略的影像處理,也只能還原出照片內容大略的輪廓。不過從城門的樣式看來,這張應該是如賣家宣稱的臺北城北門照片無誤。臺北府城於1884年(清光緒10年)落成,不過才經過了十年,台灣就割讓給了日本。而日本政府在1904年開始臺北市區改正並著手拆除城牆。這張照片最特別的地方並不在於尚未被拆除的城牆部分,而是保留了當年北門甕城的原貌。大多數的人大概會以為現存的臺北北門就是單純一道門,其實北門外面原本還有一圈城牆將北門圍繞住,所以要當時由北門進入臺北城是要先穿越甕城的小門再通過北門才算是入了城。從這張照片就可以看到道路進入甕城之後,並不是直通北門,實際上北門比甕城的門還要偏右了些。路上行人不是打傘就是戴著斗笠,看來拍攝相片時可能豔陽高照。路邊還可以看到電線桿拉著電線直通臺北城內。畫面最左邊還有一群戴著斗笠的人,或坐或站地在旁邊休息,斗笠上似乎有些裝飾,有可能是駐紮的清兵,可惜畫面不夠清晰。



(古今臺北北門的對照)

在這邊順便介紹一下所謂的蛋清照片(Albumen Prints)。蛋清照片顧名思義就是用蛋清(也就是蛋白)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照片,是十九世紀中至末期(1855-1895年)的主流照片輸出方式。製作方法其實就是在紙張上塗上一層薄薄的蛋白液。蛋白實際上就是拿來當作黏膠做使用,蛋白可以幫助感光劑附著在紙張以外,乾了之後也稍稍有點光澤。當然並不是說當時的攝影師在拍照時必須先打個蛋,而是要輸出時才需要用到蛋白來製作相紙。到後期這些相紙都是由工廠大量製造後密封出售。要沖洗相片的時候,將蛋清相紙置於底片下方再曝光就可以成像。跟後期照片不同的是,蛋清相紙本身非常地薄,加上蛋液凝固之後沒什麼彈性,所以蛋清照片...
继续阅读...  

1946年美軍在台灣首次設立軍事郵政單位(APO)之實寄封

這是一封1946年由美軍軍事郵政單位(APO,Army Post Office)911寄至美國加州長灘市(Long Beach, CA)的軍事郵便。軍事郵便這一詞實際上是日文漢字,中文應該是軍事郵件,連中文維基也沒相關詞彙,所以筆者就只好先使用日文漢字。不過從中文維基欠缺相關條目的事實來看就可以知道目前有這項機制的國家並不多。軍事郵便顧名思義就是在軍事行動中,供軍人使用的郵政服務。當然這算是現代而且具一定規模的國家軍隊才會有的服務,尤其是現在仍時常到處出征的國家並不多(大概就美國而已),自然也就比較少機會用到這類的服務。

由於這算是一種軍人福利,一般來說戰時的個人信件都是免費的,就像這封實寄封上面就沒有貼郵票,直接用手寫上免費(Free),郵局一樣銷戳。不過也因為軍事行動常牽涉到機密,所以通常軍事郵件的發信地都會以編碼來代替實際發信人的地名。對大部分國家而言,戰事均屬於短期並地域性的軍事衝突,這種情況下,軍人家書的還算單純,不需要特別去費心編碼寄送。不過如果是長期乃至於地域廣泛的軍事行動,有系統的編碼就有其必要性。以二戰的日軍來說,編碼是以其服務單位的長官姓氏來區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筆者的二戰日軍軍事郵便收藏)。中華民國國軍似乎也有類似的軍事特種信箱編制,是以該部隊駐在地之行政區來區分,不過好像沒有在實戰上真正使用過(因為二戰跟國共內戰時,中華民國國軍幾乎都是邊打邊撤退的關係吧)。

美國可以說是目前軍力最先進且強大的國家,美軍所使用的軍事郵政系統自然也更為嚴謹。美軍戰時不同的單位都有獨立的軍事郵政單位(APO)編碼。無論是寄件人或是收件人只要寫上該單位的軍事郵政單位編碼跟人員姓名即可,非常簡便。最有趣的就是該編碼並非固定的,而是會隨著時間以及該單位所參與的任務而變動。對寄件人而言,她只需要知道將信寄到A...
继续阅读...  

1898年福爾摩沙烏龍茶實寄封

這封由班奈•史隆公司(Bennett Sloan & Co)於1898年10月15日寄出的信封。當然最特別的就是左上角大大的「福爾摩沙烏龍(Formosa Oolongs)」以及著名的星月標誌,班奈•史隆公司的名稱反而被放在左下角,猛然一看還以為是一間名叫福爾摩沙烏龍的公司所寄出的信件。班奈•史隆公司是位於紐約的一家茶葉及咖啡進口商,該公司在十九世紀末期應該是福爾摩沙烏龍茶在美國最大的經銷商之一。由這信封可以得知當時福爾摩沙烏龍茶不但在美國名聲遠播,甚至被當成經銷商引以為傲的明星商品。不過在二十世紀初的班奈•史隆公司文件上就找不到福爾摩沙茶的蹤跡了,不知是否跟日本政府來台而導致他們的代理權生變有關。

順帶一題的是這信封上的收件地址為「Wing Station, New York」。如果按字面直接去搜尋的話,只會找到一家炸雞店,這是因為「Wing Station」已經不復存在,現今的位置是靠近為於紐約州多佛(Dover)市的「Harlem Valley–Wingdale station」車站。不過從老地圖上仍然可以看到「Wing Station」的蹤跡。...
继续阅读...  
关于 |  条款 |  隐私 |  联络 |  帮助 |  語言:
页面载入时间: 0.00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