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 The Collection

早期蛋清照片 台灣臺北城之景

Uploader: NIKKOPublication: 2020-03-15
Basic Information Category: Documents & Papers Subcategory: Photographic Images Year: 1895 CE Century: 19 CE Country of Origin: Taiwan
SpecificationLength: 16.5 cm Width: 10.8 cm
Description
這是一張珍貴的台灣早期蛋清照片,背面有標註為「台灣臺北城之景」。可惜的是該照片的保存狀況不佳,筆者透過幾道簡略的影像處理,也只能還原出照片內容大略的輪廓。不過從城門的樣式看來,這張應該是如賣家宣稱的臺北城北門照片無誤。臺北府城於1884年(清光緒10年)落成,不過才經過了十年,台灣就割讓給了日本。而日本政府在1904年開始臺北市區改正並著手拆除城牆。這張照片最特別的地方並不在於尚未被拆除的城牆部分,而是保留了當年北門甕城的原貌。大多數的人大概會以為現存的臺北北門就是單純一道門,其實北門外面原本還有一圈城牆將北門圍繞住,所以要當時由北門進入臺北城是要先穿越甕城的小門再通過北門才算是入了城。從這張照片就可以看到道路進入甕城之後,並不是直通北門,實際上北門比甕城的門還要偏右了些。路上行人不是打傘就是戴著斗笠,看來拍攝相片時可能豔陽高照。路邊還可以看到電線桿拉著電線直通臺北城內。畫面最左邊還有一群戴著斗笠的人,或坐或站地在旁邊休息,斗笠上似乎有些裝飾,有可能是駐紮的清兵,可惜畫面不夠清晰。



(古今臺北北門的對照)


在這邊順便介紹一下所謂的蛋清照片(Albumen Prints)。蛋清照片顧名思義就是用蛋清(也就是蛋白)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照片,是十九世紀中至末期(1855-1895年)的主流照片輸出方式。製作方法其實就是在紙張上塗上一層薄薄的蛋白液。蛋白實際上就是拿來當作黏膠做使用,蛋白可以幫助感光劑附著在紙張以外,乾了之後也稍稍有點光澤。當然並不是說當時的攝影師在拍照時必須先打個蛋,而是要輸出時才需要用到蛋白來製作相紙。到後期這些相紙都是由工廠大量製造後密封出售。要沖洗相片的時候,將蛋清相紙置於底片下方再曝光就可以成像。跟後期照片不同的是,蛋清相紙本身非常地薄,加上蛋液凝固之後沒什麼彈性,所以蛋清照片幾乎都是被裱貼在一塊硬質厚紙板,以免照片被折到導致表面出現裂痕。蛋清相紙上面也不像近代的相紙擁有光滑的表面。如果拿放大鏡看相片表面,實際上還是可以看到紙張紋路跟蛋清塗抹的刷痕。蛋清照片的成像品質其實相當優異,雖說是使用了蛋白,保存上倒也不是特別麻煩,一直到今日還是有大量的十九世紀蛋清照片存世。可惜的就是台灣的天然氣候環境非常不適宜蛋清照片的保存。除了相對濕度要保持在30-40%,另一樣重要的因素就是溫度。一般建議蛋清照片的保存溫度不宜超過攝氏18度,這在緯度低的地區幾乎是不大可能。這也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張照片的畫質劣化地如此嚴重。


(蛋清相紙比現代相紙薄上許多)
Ownership InformationSource: 埼玉県吉川市 Acquisition Date: 2020-03-03
Comments
(size: 0 bytes)

Processing...

About |  Terms |  Privacy |  Contact |  Help |  語言:
Page loading time: 0.003 second(s)